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领袖人物
先锋人物
名星人物
责任大使
侨界领头羊
扶贫志愿者
扶贫状元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人物
   

格水村驻村干部指导贫困户搞好种植。

■人物故事        在结束援藏生活两年后,许晓珠又转身投入了另一个支援团队。2009年以来,这位扶贫老典型和他的25名“扶友”一道,携手辗转于清远市清新县石潭镇格水村、肇庆市德庆县回龙镇陈村和悦城镇高灶头村3个贫困村,开启了一条具有高校特色的智力扶贫之路。

    这是一支平均年龄超过40岁,有着高级别、高学历、高职称等“三高”特色的扶贫团队。他们在用知识和技术帮助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感叹着乡土社会给予他们惊人的无限“正能量”。

    从援藏干部到扶贫干将

    8年前,许晓珠主动请缨,成为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的一名援藏干部。在这个曾是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里,他一呆就是3年。为实现公路通行的梦想,他曾15次徒步行进在遍布峡谷、悬崖和满是毒草、猛兽的“生死墨脱山路”上,总行程达到了4000多公里。

    2007年,带着对西藏的无限依恋,许晓珠结束了3年的援藏之旅。2009年,就在墨脱公路开工这一年,他又开始了另一次援助之旅。这一次,目的地则是分布在清远市清新县和肇庆市德庆县的3个贫困村,而此时他的身份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和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一个单位3个村,佛大吃了个哑巴亏。”许晓珠笑说。一个扶贫单位对口帮扶一个村,这是全省“双到”扶贫的普遍情况,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被分配了3个,是佛山市扶贫点最多的单位。

    面对沉重的任务,他迅速在校内组建了一支25人的扶贫团队,并根据学校工作特点,制定了轮岗驻村的策略:每条村一次派两名驻村干部,半年轮换一批。

    “一开始也有人想应付,从外面找几个人以学校的名义派下去。但我们觉得,要干就应该实实在在地干点事。”许晓珠说。

    “三高”团队注重“扶贫先扶智”

    这是一支让人眼前一亮的扶贫队伍。其中,有处长、有博士、有副教授,是典型的高级别、高学历、高职称的“三高”团队。

    “谈不下来,别回来见我!”该院食品与园艺学院学生办公室主任罗立新至今仍记得许晓珠的这句狠话。有着20多年养殖工作经验的他,在学校有“养猪专业户”之称。2010年,进驻清新县石潭镇格水村的第二天,他便接到了为该村引进一家养殖公司的任务。

    6个月后,清新县龙廷畜牧水产养殖公司终于落户格水村。在“企业+基地+贫困村户”的产业模式下,格水村从此有了全镇规模最大的一家养猪场,产能达1万头。“万头猪场”不仅确保了该村稳定的集体收入,也成为该村脱贫致富的“星星之火”。

    在筹建养猪场的过程中,罗立新和他的同事们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不仅帮助猪场选址、确定养殖品种,还作为养殖技术人员做现场指导。养猪场所实行无害化养殖工艺,在周边村镇都引起了轰动效应。

    然而,改变还不止于此。“通路、通水、通电、通邮是必须的,但关键是‘通脑袋’。‘富脑袋’才能富钱袋。”该院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曾卓红说,在团队中“扶贫先扶智”早已形成共识。

    “三高”团队先后针对3个对口贫困村开展了16期农业实用种养技术培训,还带领村干部和贫困户参观新农村示范点和农业博览会等,开阔村民视野。在驻村干部的支持和帮助下,格水村两名村干部还考上了韶关学院进行大专学历学习。

    “扶友”携手 满身正能量

    从地处城市的高校到穷乡僻壤的农村,环境变了;从书香气的校园到泥土味的田园,氛围变了。“三高”扶贫干部们从不适应到适应,最终都慢慢融入了乡村生活,而成员间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团队内还自封了一个亲昵的称谓——“扶友”。

    该院教务处科长陈晓生至今仍记得,刚住进德庆县回龙镇陈村时,由于恰逢酷暑,该村村支书每到晚上都会拉着他在楼下一直闲聊,直到很晚才让他上楼睡觉。事后他才知道,山里的房子不通风,蚊子多,村支书担心他“太热了顶不住”。曾有一段时间,扶贫干部个个都感叹,进村便成了“夜猫子”。

    除了睡觉,吃饭也曾是个问题。团队中很多人从没做过饭,但经过驻村全都学会了。由于村里的物资比较缺乏,能买到的食物通常只有肥肉和大菜叶,“扶友”们便买来一堆榨菜和辣酱应付。该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林贵忠在驻格水村期间,还想到一个妙招。他发现,驻地附近一块土地多年无人使用,便将其开垦成了一块“自留地”用来种菜。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扶贫工作中,“扶友”们承前启后,相扶相携。前一批会毫不保留地把所有工作成果移交给下一批,下一批遇到问题,上一批还会义不容辞地提供帮助。

    同一批“扶友”,感情更是深厚。林贵忠曾与该院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小辉搭档驻村。他注意到,患有高血压病的刘小辉每次回村都会带回一大包药。当听说高血压病发作时可用针戳手指放血救急后,他就偷偷地准备了一根针,以便随时给“扶友”救命。

    “扶友”钱灿平感慨说,经过驻村扶贫,获得了满身的正能量。“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能做到从无到有,高校有这么好的条件,什么困难都不怕了。”

    打造永不撤退的

    扶贫队伍

    记者手记

    在通往清远市清新县石潭镇格水村村委会的村道上,一副标牌显得特别醒目,上面写着“格物致知奔康路,水到渠成幸福家”,那是该村理论中心小组的集体智慧之作。

    去年,全省“双到”扶贫工作评估考核中,格水村获得优秀,被誉为“广东史上最小的理论学习组”的格水村理论中心小组的作用十分明显。这个小组,正是来自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扶友”们的创举。

    从最初只有几个人,到后来党员、村民甚至协同单位都来参与,格水村理论中心小组已经获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认可。这个“不空谈理论,而立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小组,为当地扶贫工作聚智凝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扶友”们看来,这个小组的意义并不仅于此,它还寄托了团队“打造永不撤退的扶贫队伍”的梦想。“辛辛苦苦三五年,一走回到扶贫前”,“扶友”们深刻明白并时时警惕着这种情况的发生。

    事实上,在“双到”扶贫工作进入到第三年后,几乎每一个扶贫干部都有过类似的忧虑。如何保证扶贫干部离开后,扶贫成效得以持续?新阶段的“双到”扶贫工作,又该有着怎样的机制和体制创新?这些都是当下亟须思考的问题。

    幸运的是,我们看到像佛山“扶友”这样的团队已经着手行动,而作为其后方的学校也正在酝酿成立扶贫开发研究中心。可以预见,在各方积极主动的努力之下,新一轮内外联动的扶贫工作还将延续下去。

    文/图(除署名外):

    南方日报记者 胡念飞 刘进

    实习生 曾栩

    ■我说扶贫干部

    网友“山区志愿者张雪凌”:高校扶贫的确更能扶智。前几天,我与广州党校在降福村的驻村扶贫干部肖科一番畅聊之后,感觉对自己在基层的一些工作启发很大。希望自己能够整合资源,为山区乡村多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网友“金童火”:前几天在县城去市区的车上。坐在我旁边的驻村干部是个大胖子,估计最近加班加点让他累得够呛,车开了不到1小时他就不跟我聊天了,呼噜声盖过了汽车的引擎声。我扫了一眼坐在前排的leader,刚还在打盹的他很明显被吵醒了。想想人家住在村里不容易,我决定不管他,让他继续打他的呼噜。

    @邀你网谈

    如果您身边有更多扶贫干部的动人故事,欢迎登录南网(www.nfdaily.cn)或者通过微博@南方日报与我们分享。

    南方日报记者 戎飞腾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