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理论研究
扶贫论坛
调研报告
经验总结
扶贫助廉
扶贫315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开发->>理论研究
   
华农大调研广东扶贫村 四问脱贫之路在何方?
加入时间:2012-11-2    来源:南方农村报

    本网讯  在一次时政学习活动中,看到一则报道,“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到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最穷的地方还在广东,这是广东之耻,是先富地区之耻。”这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在2010年3月份在河源调研时所发出的扶贫之“问”。华南农业大学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定点乐昌市庆云镇袄田村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工作亦两年半了,经常见到学校新闻不断报道华南农业大学的扶贫进展,那里的村落究竟是个什么状况,村民日子过得怎样?借着暑期三下乡活动和“六个一”工程,华南农业大学调研小组顺程来到袄田村,从学生的角度展开调查,引出一些思考。

    问一:谁来给这里发展的机会?

    袄田村位于粤北石灰岩山区,邻近湖南,由8个村小组组成,总面积14597亩,其中耕地面积1097亩,水旱田750亩,能种水稻的不足400亩,总人口651人,总户数182户,总体比较贫困,此次“双到”工作中省定贫困户31户,贫困人口119人。

    我们观察发现,袄田村自然禀赋先天不足,地势落差大,交通不畅,土壤贫瘠,不适合规模化农业生产;新修的武广客运专线打穿隧道改变了山间水系,生产用水问题突出;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整个村缺乏劳动力,种养技术落后,没有主导产业,农产品仅自给自足。通过我们学校帮扶,在水利设施、危房改建、科技产业等方面已起了明显变化,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特别是贫困户收入得到了显著增长,完成省定任务显然没有问题。但在与村干部和村民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这里的人有改变贫困的意愿,但意愿却不是十分强烈,常常流露出无奈的情绪,还有一种隐隐的期待:无奈于地理偏僻,期待宽敞的道路能够修到家门口;无奈于自然条件差,期待“靠山吃山”有捷径;无奈于历来的村庄一成不变,期待外面的繁华何日辐照到这个小山村?

    面对现状,我们不禁问到:社会发展到今天,地区差异还这么大,谁来给这里发展的机会?面向未来,我们不禁又反问,如果这里把贫穷已当成一种习惯,即使有了好的发展机会,又有谁能去抓住它?

    显然,扶贫首先在于扶志,必须加强思想工作改变贫困户的“等、靠、要”观念,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改变贫困现状的强烈愿望,正确认识到与非贫困户的差距及原因,通过勤劳致富,否则扶贫投入再多也是一时昙花。

    其次,扶贫须找准适合“造血”的途径。我校依靠农业科技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不失为扶贫造血的有效途径之一,既可减少农村劳动力外流,也为耕地持续利用提供保障。当然,输送劳动力(经过培训)进入务工的收入最为直接,效益也明显。但从长远看,城镇化进程终究有个限度,农村问题的解决归根还是回到土地里来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最终还是优先发展农村经济,待农村的各项文明指标摆得上桌面之日,“几十年之后谁来耕地和养猪”的拭问才有人坦然而豪壮地回答。

    再者,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才是脱贫致富的真正动力。外力扶贫总是有限的,政治号召,道义支持乃一时之策。真正的扶贫使者不是上天派来的,而是内在产生的,他们就是当地的干部。贫困村固然在资源、交通等方面受到限制而致贫,但俗话说“靠山吃山”,当地干部是否动脑筋找路子,是否真正为农民服务,切实指导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才是最根本的最积极的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富不富看干部,这也是我们党在农村最基层执行力的体现。但从现实看,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队伍却任重道远!

    问二:他的贫困何日能彻底改变?

    大家都叫他阿苟,今年45岁。“苟”与“狗”谐音,好养。我们调查的另一户人名中有带“贱”字,也是此意,后面再介绍。阿苟曾经有七兄弟姐妹,成年活下来的只有现两兄弟,他哥哥也带一“苟”字,近50的人智商却只相当于5岁的小孩,隔三叉五地,阿苟要满山地找这个哥哥回家吃饭或睡觉,总要耗费一番精力。阿苟前年底才娶上老婆,是个见了谁都笑呵呵的傻女人,脚残疾,自个儿站不稳,风一吹就能倒,快两年了也怀不上孩子,断了阿苟“传宗接代”的念想。

    去年春,阿苟的老父亲一口气没上来,走了。这边农村又讲究,送个老人花了万把块钱,全是信用社贷的款,一屁股债硬扛着不知什么时候还得清。老母亲85高龄了,由于长年劳作,背驼得走路都艰难,时常发作个老毛病让阿苟不敢跑开村子多远,就只能种点地头维持温饱,间隙地在附近做点体力活弄包烟抽、补点家用。一家四口挤在破旧的泥墙房里,一个劳力养三个残老,过一日是一日。学校挂扶单位捐款在他家老房子旁边砌了一层两进间的红砖房,刮风下雨的生命安全有个保障;这三年又送钱送物,不间断地有干部过来看望资助,关心基本生活,纳入政府低保,千方百计增加家庭收入。但这种扶助性的脱贫,说到底是暂时的,浅表的,他及他的家人陷入了绝对贫困的泥潭,有什么良计能使他彻底改变贫困呢?

    反观阿苟及他家里近年的行为历程,我们发现有两件事使贫困的境况愈发恶化。一是大办丧事,欠债缠身;一是为了“传宗接代”又娶了个残疾老婆,花了钱愿望没实现,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双重增加了。我们当然尊重风俗习惯和婚姻自由,但从现实出发,究其原因,封建思想的影响左右了阿苟的发展,一些不切实际的“大事”沉重缚住了这个家庭,要垮下来就差最后一根稻草了。

    问三:有谁病得起?

    老谢老两口前两年日子过得挺悠闲的。大女儿嫁了人,儿子娶了媳妇生了崽,二女儿和小女儿也都中学毕业跑到珠三角打工有一定的收入,还处上对象了。去年儿子和儿媳也外出打工了,老伴地头弄头菜,几个娃时不时回来看看给几个生活费,就整天见老谢坐在村口抽个烟逗孙子乐。但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今年老伴查出了子宫癌,又切除又化疗,一路下来,家里积蓄的几万块钱不见了,还背上来了3万多元的债,老谢是还不上了,就得几个小孩分担了,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后期的医疗费用不知又得咋出呢?

    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避免过多出现因病致贫、返贫现象,近几年大力实施了新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但新农合仍有其一定局限性。拿老谢老伴来说,因当地医疗条件所限,肿瘤切除和化疗都须到广州才能进行,手术费4万元异地就医限报40%(县内就医可报70%,逐级减少,且有封顶),化疗8次*0.4万元/次支出3万多元需自费,这一下就成了沉重负担。虽然近日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大病保险至少报销50%的工作意见,但从试点、启动到如何实施仍有一个较长过程,高昂的医疗负担已完全压垮了这个原本小康的家庭,当地政府已将老谢一家纳入低保家庭,但几百元的补助也是杯水车薪。

    问四:书中自有黄金屋吗?

    老邓前几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上有80岁老人照顾,老伴身体也不太好,省吃俭用,东拼西凑,硬是供三个儿子都读完了技校。大儿子和二儿子早两年出来工作,工资也有好几千,而且帮衬着把家里三层楼的房子在去年上半年建起来了。去年下半年,小儿子技校毕业在深圳一家电梯安装公司做技术,月薪过万,这下把老邓锁了几年的眉头给打开了,逢人就夸自己小孩有出息,没事总偷着乐哩!

    老邓就认一个理,在农村小屁孩没其它捷径,就得把书读好了,“书中自有黄金屋”嘛,老邓说,自己就吃了没文化的苦,再也不能让娃儿们待在这山坳坳里穷一辈子啊。我们也不禁为老邓几个成才的儿子感到自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根本的事儿做好了,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但我们在村里和镇上观察发现,这儿的娃读书太苦了。前些年,国家把一些地方小学、中学都集中到了中心城镇,村办学校停了,小娃们跑一趟山路去学校得绕两三个钟,天蒙蒙亮出,天黑黑回,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在山路上,有一辆三轮摩托改装的接送车跑了几回,里面小孩子坐得满满的,在每个转弯处都让我们看得心惊肉跳。我们年年在讲教育的重要性,但每次一讲到教育投入总是捉襟见肘,这与我们现阶段的发展水平相关,但农村的孩子似乎更多地背负了转移的责任,他们的起跑线与城里的一样清楚吗,他们都看得到“黄金屋”吗?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