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扶贫要闻
   
区域协调发展,广东“双到”“双转”普惠大众
加入时间:2012-5-2    来源:南方日报

    “扶贫要先扶智”,让农村孩子获得良好教育,才是欠发达地区的未来所在。图为罗定市榃滨镇六坑智高小学100多名留守儿童向帮扶修缮校园、并赠送文具的客人们敬礼。陈健聪 陈金友 摄

    广东大力推进全省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其中,农家书屋已覆盖全省绝大多数行政村。图为村民在连州一个行政村的农家书屋里阅读书籍。黄津 摄

    “双转移”对于转出地而言意义在于产业升级,对于转入地则是一次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实现后发赶超的良机。图为在湛江市体育馆举办的“深圳·湛江劳务合作招聘会”吸引了大量求职者。鲁力 摄

    扶贫“双到”是广东“消灭贫穷”举措中的重要一环,广大驻村干部为贫困村“产业脱贫”付出了心血,也收获了感情。图为阳江良爱村的驻村干部察看村民养的猪仔,欣然而笑。高笑 摄

    对于贫困户而言,扶贫除了带来持续“造血”能力,也带来温暖。图为贫困户张竹苗领到慰问大米后笑逐颜开。柯鸿海 万自明 廖伟军 摄

 

    改革开放30多年,区域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大,已成为广东之痛、广东之耻,并成为制约广东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软肋”和“短板”。实现“幸福广东”的目标,“穷广东”的帽子必须甩掉。

    从2008年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广东一直在积极摸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与机制。“双转移”、“双提升”和扶贫“双到”等一系列举措陆续出台并贯彻实施,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实施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使不同区域、城乡居民都享受到大致相当的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区域间差距。

    2011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在近8年来首次低于3倍的警戒线,区域发展差异系数从2005年的0.7559缩小到0.613。这意味着,广东开始出现贫富差距由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区域协调发展也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靶向疗法”创新方式点对点扶贫

    贫富差距大,贫困人口多,已经成为广东之痛。广东创造性提出扶贫“双到”举措,以点对点的“靶向疗法”发挥扶贫资金效能。省扶贫办有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全省被帮扶的37万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比2009年增长121%;其中85%的贫困户达到脱贫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发展迅速,GDP总量连续23年独占全国鳌头。

    在这光鲜的背后,却有着占全省行政村总数16.2%的共3409个贫困村庄,316万贫困人口。其中,超过40%的贫困线以下人口人均年收入不及1500元,大多数人居住在危房、泥砖房、茅草房中。

    贫富差距大,贫困人口多,已经成为广东之痛,也越来越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软肋”和“短板”,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7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到任广东不久就深入粤北山区调研,他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让山区群众过上好日子”。

    在这次调研中,汪洋书记提出,扶贫开发工作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这就是广东新时期的扶贫举措——扶贫“双到”。

    2009年,广东扶贫“双到”战役正式打响:全省派出3451个工作队、11524名驻村干部,省财政也拿出20多亿元,对口帮扶3409个贫困村,实行定点清除贫困。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指出,扶贫“双到”改变了过去那种“面上扶贫”方式,实施点对点“靶向疗法”,这样,扶贫的资金效益能发挥得更好。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广东贫困山区面貌日新月异。

    翁源县江尾镇仙北村是省级贫困村,200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仅1万元,有贫困户124户430人。在扶贫“双到”工作中,扶贫工作组将仙北村的450户农户组织起来,建立仙北蔬菜专业合作社,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不到一年时间,仙北村村集体收入已超过3万元,88户摘掉“穷帽子”,脱贫率达到70.9%。

    省扶贫办有数据显示,到2011年底,全省被帮扶的37万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504元,比2009年的1588元增加1916元,增幅达121%;其中31.5万户贫困户达到人均年收入2500元的脱贫标准,占总数的85%。

    ◢均衡发展“双转移”战略带来双赢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粤东西北地区而言,“双转移”给它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双转移”也恰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2011年,广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数据自2003年以来首次降至3倍以内

    在扶贫“双到”政策酝酿的同时,一盘牵涉广东未来数十年发展的更大棋局开始落子。

    2008年5月,广东推出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着力推进珠三角地区相关产业加快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转移,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

    “要解决我们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要通过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使我们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曾参与“双转移”文件起草的汪一洋表示。

    前几年,全球产业结构、需求结构、生产结构、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和处于深刻调整时期,珠三角地区产业和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产业横向转移和纵向升级成为产业突围的现实选择。

    而“双转移”战略顺应了产业演进趋势,由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两股力量形成的倒逼机制打破了珠三角地区产业技术演进原有的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

    “这是一种双赢的结果。”汪一洋说,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发达地区和企业调结构促转型的动力前所未有的强劲。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粤东西北地区而言,“双转移”给它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省级转移园区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09年的1.8%提高到2011年的3.2%。今年一季度,36个省级转移园区增加值同比增长1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5.3个百分点。

    事实上,广东将“双转移”和扶贫“双到”有效结合,不仅缩小了贫富差距,还破解了区域发展失衡的难题。

    近年来,广东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一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今年一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上年同期的2.74收窄至2.7。去年,这一比值更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降至3倍以内。

    华南师范大学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谌新民指出,推进“双转移”是缩小地区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充分发挥珠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较快提高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整体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惠及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行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指出,广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做法完善了扶贫的瞄准机制,扎实可行,有利于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与此同时,广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力度

    随着“双转移”、“双到”扶贫等举措的推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这些政策措施开始得到外界关注和肯定。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指出,广东“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做法,在许多地方,特别是东部省区具有普遍性意义。它反映了发达地区扶贫工作的一个共同的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扶贫工作的着力点越来越向下延伸。这种做法,完善了扶贫的瞄准机制,扎实可行,有利于各项扶贫政策措施的落实。

    知名区域经济专家、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肖金成对广东的“双转移”持肯定态度。他说,要消除贫困,最根本的还是要转移人口。在市场经济下,人应该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

    而“双转移”战略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和省情的发展转型新路径,为全国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产业合作、区域协调发展以及各地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示范和经验。

    广东“双转移”经验进而被创造性地应用到对口援助地区的产业合作中,使对口援助由早期以财政和无偿援助方式为主拓展到以产业合作方式的长效合作阶段。例如,2011年广东投入10.78亿元实施78个援建新疆项目,为新疆引入数百家企业,使受援地经济迎来跨越式大发展。

    在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广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明确了区域协调发展并不是要求粤东西北经济发展要达到珠三角的水平,而是要让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以及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与珠三角地区群众相当。为此,广东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欠发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力度。

    如今,这一蓝图已经绘就:到2020年,广东全省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统一、标准的一致和水平的均衡,全省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在一定水平上做到人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南方日报记者 黄应来

    实习生 白庆虹 徐少申

    ■实践样本

    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省委明确提出我省“十二五”时期的核心任务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正是有省委的高瞻远瞩,广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扶贫“双到”这一伟大实践,给山区的群众点亮了幸福之光。

    ◢企业扶贫移民村成了“别墅村”

    上世纪70年代,清远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因修建水库进行整体移民,分散居住在窄小的山沟里,居住和生活状况非常差。可谁能料想到,一直处于贫困的树山村却能因一场名为“双到”的扶贫工作,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春节前夕,树山村支书罗世煌和全省8位扶贫开发“双到”优秀村的代表一道,受到了省委书记汪洋和省长朱小丹的接见。罗世煌在座谈会中第一个发言,还将新村建设前后的照片编成一本相册送给汪洋书记。

    走进今天的树山村罗屋自然村,村头建起了漂亮的凉亭,结实的地砖铺满村中,小溪河岸边种满绿化树,一幢幢漂亮的小洋楼整齐地散布山间,村民家中有了自来水,电视网络也一应俱全……

    这一切变化,缘自碧桂园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杨国强的爱心捐助。2010年6月,“广东扶贫济困日”启动,杨国强和他的女儿杨惠妍承诺,从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分4年捐赠2亿元,用于广东各类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紧接着,杨国强又马不停蹄地到广东多个扶贫点考察,最终选中了英德树山村作为对口帮扶村。

    同年9月,碧桂园开始落实扶贫规划中的重头戏——实施住房改造工程。

    按照自愿原则,碧桂园准备对村里的泥砖房进行改造,进行整村推进,帮扶农民建起两层半、面积约110平方米的框架结构房,每户造价约10万元,农民自筹约1/3。

    看着规划图和立起来的大沙盘,村民们有点不敢相信,这样一条东西长6公里、南北长10公里的山沟里,遍布着一条条颇具特色的别墅村,这幅美景真的会出现在自己眼前吗?

    通过选举,树山村成立了整村改造推进工作理事会,专门协助碧桂园进行就地重建工作。并确定了就地重建规划,将村民的宅基地全部统一收购,然后按户分配,用货币多收少补。

    根据测算,每幢房屋造价10万元,每户还得出3.5万元,钱虽然不多,但一些贫困户照样出不起。最后,有10户人家确实拿不出钱,经树山村委向西牛镇汇报后,最后还是从扶贫经费中帮助进行解决。

    ◢部队扶贫“无中生有”改寨成村

    如果说碧桂园是企业扶贫的优秀代表,那么省军区帮扶乳源瑶族自治县建设的“八一瑶族新村”,则是部队扶贫“双到”中的典型。

    省军区帮扶的大寮坑村水源宫自然村,以前是一个用泥砖和树皮建房子的瑶寨。经过详细规划,省军区先期以300万元的投入,将破旧的水源宫村打造成全新的“瑶族新村”。计划建设90户新居,每户建设为3层具有瑶族传统特色的“吊脚楼”,面积不少于148平方米,每户帮扶投入10万元。

    听到省军区要把瑶寨打造成一个新村的计划,部分村民立即来了精神,村里连夜召集167人的村民小组大会。但一些特困户,还是为自己要出的4.2万元自筹款而发愁,并没有立马同意。

    获悉这一情况后,省军区决定,除了为极度困难的瑶民捐款资助外,还为每户担保建房贷款2万元。

    经过6个月的全力奋战,省军区以700多万元的帮扶,总投资为1680多万元的瑶族新村终于落成。2011年11月,88户瑶民,共392人搬进了新居。为了铭记人民军队的帮扶贡献,水源宫村正式更名为“八一瑶族新村”。

    南方日报记者 刘俊

    扶贫“双到”

    2007年12月11日,省委书记汪洋到任不足10天,首站调研就来到清远大古坳村。在这次调研时,汪洋首次提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登记造册、电脑管理”。

    之后,汪洋多次进行批示:“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是为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扶贫开发。3409个贫困村,70万户,在规划的基础上,分配到省直、珠三角、当地市县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有能力、有意愿的企业,再由这些单位落实到部门、责任人,定点、定责扶贫,除特殊原因外,争取5年内让这些贫困户脱贫。

    2009年6月,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实施意见》。

    生态保护补偿

    为完善我省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省财政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资金,根据维持当地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相当水平的需要,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予以合理补偿,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给予一定的激励。

    补偿资金按县(市)测算,列入补偿范围的县(市)须同时满足以下3项条件:一是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生态发展区域;二是属于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三是位于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建制县(市)。

    “山洽会”

    进入新世纪以来,贫富分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开始制约广东的进一步发展。2000年,我省在清远举办了第一届“山洽会”,会上所签合作项目实际到位资金120多亿元,山区输出劳动力2.1万多人。从第四届开始,“山洽会”正式更名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东西两翼也成为了“山洽会”的重要主体。

    广东扶贫济困日

    2010年,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将每年6月30日定为“广东扶贫济困日”。突破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扶贫部门来组织实施扶贫工作的传统做法,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组织动员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粤部队、社会团体、全省群众以及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都参与到扶贫“双到”中来。在已经开展的两届活动中,共筹集善款62.8亿元。

    刘俊 整理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