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扶贫要闻
   
“穷广东”系列调查六:风烛残年,怎予关怀
加入时间:2010-5-31    来源:南方日报

在贫困人群中,老人无疑是尤为弱势的角色。

因年老而失去劳动能力,是他们贫困的主因。即使有的老人拥有子女,但赡养义务对贫穷的儿女来说何尝不是难以承受之重。

低保是维持贫困老人生活的最后一道防护网,但每月仅65元的保障水平相对于目前物价而言无疑同蛛网一样薄弱,更何况,连这样一张网尚且捉襟见肘。

贫困,是否注定了这些老人的生命要终结于凄凉的晚景?在彰宁村,我们感受到他们的无奈,也感动于他们的豁达。

■档案

彰宁村位于揭阳普宁市赤岗镇西北部,毗邻揭西县棉湖镇,全村共有428户,总人口2372人,现有贫困户115户,其中五保户10户,特困户34户,贫困人口共计706人,占总人口的35%。

全村耕地面积共562亩,其中旱地200亩,村年人均收入1425元。一直以来村民靠种植生柑补充收入,但由于果树老化,果劣产低,已逐步被淘汰,现以水稻种植为主。村集体经济则靠出租鱼塘收入,一年仅几千元,是赤岗镇一个最边远、经济最落后的行政村。

老无所依

他们历尽人生风雨,而到老年却晚景堪忧,衣食住行均要靠人资助,生活标准几乎已低到极限,生命如同风中残烛,任何一场疾病或意外都可轻易令其终止。子女养不起,低保保不全,他们只能以无奈和豁达面对贫困的晚年

76岁的黄城芝佝偻着脊背站在我们面前,脚背上满是泥泞———他刚从田里上来,一把年纪的他现在还不得不去种地才能勉强养活自己和老伴。

米饭、地瓜、番茄,饭桌上的所有食物都靠他从几分薄田中摸索出来。

天气好的时候,黄城芝还得骑着破三轮车蹭到棉湖去卖菜,价高时一斤一块钱,价低时一斤七八毛钱。见他是老人,买菜的人一般还会照顾生意,这样他一个月才能挣一两百元。

他的老伴,75岁的杨蜜清躺在床上,双腿因中风而萎缩瘫痪,已经不能下地行走。每天一包20多元的中药,看病的钱都是借来的。他们的衣服、家什乃至房子,都要靠人帮衬。

在这片已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屋里,他们的栖身之所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安置房,从汕头登陆的台风两个小时便袭到彰宁,老屋随之风雨飘摇。

他们的邻居,69岁的林碧音在13年前患上青光眼,连揭阳市区的医院都没去过,现在已完全失明。十年了,她没有步出过这片老屋,生活来源基本靠每月65元的低保费和80元的计划生育奖励金。

老伴去世已4年,唯一的女儿嫁出去20多年。按当地习俗,出嫁的女儿本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林碧音的女儿还经常回家看看,提水拾屋,送米送油。

“这算是最好的女儿了。”村支部委员陈乐荣说,“但房子漏雨,她没有办法管,更不可能把老母接去住。”

彰宁村全村共428户,现有贫困户115户,其中有近50户的老人无法得到赡养。全村10个“五保户”中孤寡老人占了6个,48人次的“低保户”中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因低保名额所限而无法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贫困户,10人中有7个老人。

子女养不起,低保保不全,面对贫困的晚年,他们陷入徒劳的挣扎与等待之中。

养儿防老

千百年来,“养儿防老”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但在一些农村,由于贫困的因袭延续,儿女与父母不仅无法相互扶持,反而互为负担

82岁的范玉娟有三个儿子,所以她没有评上低保名额,但她的孙子却是低保户。

去年5月,范玉娟的二儿子因癌症去世,其子陈俊松因生活困难直到30多岁才结婚,现在还在吃低保。

大儿子在临近的揭西县棉湖镇上做搬运工,因为穷,从广西娶来的媳妇多年前就跑掉了。三儿子也在棉湖打临工,收入微薄,要供两个儿子上中学。岁月和命运在范玉娟的脸上留下的满是愁容:“生活很难,儿子都挣不到什么钱。”

在她独自居住的这间老屋里,梁上堆满了稻草,地上还有一个装满碎木片的竹筐,这些都是她去外面的田里、工地里零星捡回来的。“只能靠自己。”她说。

黄城芝和杨蜜清也有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就住在同一个村里。本来两位老人应该儿孙满堂、颐养天年,然而贫困同样笼罩着他们的儿子。

上有老下有小,既没技术也没门路,他们无法远去珠三角打工,只能在家种田,最多一个月去棉湖的电器配件作坊做七八天零工。

18年前分家的时候,主事的亲戚要求黄城芝的两个儿子每人每月拿100元的生活费给父母,他们到现在都拿不出。

黄城芝说他没有办法怪儿子不孝顺。“他们只有这样的能力。”

当黄城芝还是劳动力的时候,村里以生柑为主要经济作物,后来“黄龙病”肆虐,村里几乎所有的生柑树都死了。要根治“黄龙病”,村民不得不将所有的生柑树连根挖掉,而等到5年的疾病潜伏期过去,温州柑、台湾柑牢牢占领市场,生柑已毫无竞争力。

到了他的儿子这一辈,失去生柑种植这片阵地的彰宁村人几乎没有其他的路可走,有本钱的还可以做生意,没本钱的农民只能出去打工,但很少有人能走远,下一代人还是贫困。如彰宁村村委委员陈维光所担忧的,“当他们的子女老了,可能还是贫困老人。”

边缘人群

建立在贫困户生产能力基础上的减贫政策将不可避免地使一部分人无法受益,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由于失去劳动能力,发展经济先天不足而且后天无法补救,通过扶持脱贫基本无望,而需要以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帮助其生存

近年来,彰宁村的贫困状况有所改善。2006年全村贫困户260户,今年减至115户,但贫困老人却是脱贫致富行列中缺席的一群。

赤岗镇一名分管扶贫工作的驻村干部分析,贫困状况的改善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税费减免政策,最主要的便是免除农业税和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二是村镇的公共工程建设,最主要的是水库和公路的修建。

出彰宁村的路是2008年修的,一路上可以看到各家的生计,有的种植园林植物,有的种果树,有的回收加工塑料废品。

村民们说,修路以后对村子的状况改善很大。“两年前没有修路的时候,想加工这些东西都进不来、出不去。”

现在,彰宁村决定用3年到5年的时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加速脱贫致富。扶贫开发建设规划包括村道水泥化、村办公楼维修扩建、自来水入村等工程。

彰宁村属于赤岗镇“水尾田”,又是主产粮区,农田用水十分重要,但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一直以来只能组织村民小规模修渠清淤,村农田灌溉用水及水利设施都严重缺乏。村里计划对全村的排灌沟渠进行清淤,并对2公里长的主排灌渠道进行石篱化建设。

瓦寮坑水库承担着村东部近250亩耕地的用水,该水库始建于上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现已成为危库,各项功能基本失效,排空荒废,且尚未列入小型水库序列,只能靠自筹资金除险加固,现已请普宁市水利部门进行规划设计,预计维修加固工程共需要资金65万元。

但在采取了这些措施之后仍旧深陷于贫困泥沼难以自拔的人,他们的出路在哪里?这名驻村干部想了想才告诉记者:“我只能说,一半是有希望的,一半是没希望的,有希望的等孩子长大就好了,而老人则属于另一半。”

低保之困

赤岗镇分管扶贫的党委委员黄树雄算了两笔账作对比:贫困户标准定为人均年收入低于2500元,平均到一个月是208元,每月65元的低保额远低于贫困线;物价一直在涨,一瓶煤气90多元,一斤大米1.7元,每月65元的低保金买不起一瓶煤气买不到40斤大米

彰宁村今年一共48个低保名额,其中近30个给了60岁以上的老人。但据村委统计,至少还有10人是应该给予低保待遇但苦于没有名额的,其中三个属单亲家庭,其余7个都是老人。

“上面财政困难,只有这么多名额,今年的48个里面还有5个是我们额外争取来的。”分管村里扶贫工作的支部委员陈乐荣说。

按照国家低保政策,凡符合低保条件的应该全户列为低保对象,但按照彰宁村的实际情况却不允许这么做,低保对象不能按户计而只能以人次计。“因为困难的太多的,虽然我们原则上让生病的、儿女没能力的老人优先,有的突然出了意外或者患上大病什么的,也不得不把低保评给他们。”村支书陈金丰说。

彰宁村对低保对象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一次。在“僧多粥少”的窘境之下,总有应该享有低保的人得不到名额。“有子女的老人,如果当年子女的情况有所好转,那可能就不会给低保了,但是老人的情况总是很不稳定,说坏就坏了。”村里了解这样的情况,但也很无奈。

目前普宁的低保额度是65元/月,两年前才30多元。就这个额度,赤岗镇分管扶贫的党委委员黄树雄算了两笔账作对比:贫困户标准定为人均年收入低于2500元,平均到一个月是208元,每月65元的低保额远低于贫困线;物价一直在涨,一瓶煤气90多元,一斤大米1.7元,每月65元的低保金买不起一瓶煤气买不到40斤大米———可见靠低保生活的老人,其生活需求被压缩在多低的水平。

只有10户五保户的保障水平在贫困线以上,每人每月220元,其中两个孤儿、两个残疾人,其他6个都是孤寡老人。按照政策要求,这些五保户本应集中供养,特别是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但以彰宁村的条件根本做不到。

一是没房,二是没人。全村6个干部,3个领每月450元的国家工资,另3个靠村里自筹工资,都还要各自种田、打工才能养家,哪里抽得出人来集中供养五保户。更何况村干部的平均年龄也已超过50岁,支部委员陈乐荣58岁了还得再干三年,因为村里没有年轻人愿意干。

村干部也在愁自己怎么养老。“随便算算也得600元才够一个月的生活,靠每月300元的退休金肯定不够。”村委委员陈维光叹息,“这些贫困户的老人也是一样,靠国家给钱肯定不够,但是自己造不了血,我看,同时还是要让他们的子女有能力才行。”

■扶贫攻坚进行时

2010年1月,珠海市国资委扶贫工作组来到普宁市赤岗镇彰宁村,开展了项目开发座谈及扶贫慰问送温暖活动,积极推进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

危房改造·8户

珠海市国资委已投入资金为彰宁村的8户老年、残疾贫困户新建住房,预计在未来将有共计50万元资金用于改善该村贫困户的基本生活条件,包括房屋、救助、医疗等多方面,其中危房改造是今年的主要任务。

水库加固·61万元

针对彰宁村基础设施薄弱的落后现状,2010年重点对瓦寮坑水库进行维修加固,目前已请水利部门规划设计,将由珠海市国资委解决所需资金61万元左右。

特色农业·引种台湾蕉200亩

去年彰宁村已试种台湾蕉200亩,今年将推广种植。

农技培训·不限名额

经珠海市国资委牵线,珠海已有两家食品公司到彰宁村进行考察,拟组织村民接受农业技能培训,并赞助种苗。珠海市国资委扶贫办目前正在对该村18至45岁的劳动力就业意向进行调查摸底,有打工意向的将牵线安排就业,希望接受农技培训的正在统计人数,名额不限。

集体经济·50万元建设养殖场

珠海市国资委方面希望整合珠海市国企和彰宁村的资源,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以充实集体经济,规划将投入50万元建设村养殖场,发展鸡、猪等家禽和牲畜养殖。

■驻村手记

扶贫必须强化“银发关怀”

或许是经历过足够多的风雨沧桑,对于贫困,老人没有什么抱怨也没有任何奢望,对于子女,更多的是包容与体谅。

但谁都会老,又有谁愿意终老于凄凉晚景。

“一半是有希望的,一半是没希望的。”谈到彰宁村脱贫致富的未来前景,一名驻村干部这样说,这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

有孩子要读书的家庭,虽然暂时负担比较重,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已经为其减轻了相当大的负担,等孩子长大了,如无意外,这些家庭便能自然而然地走出贫困。因为缺乏生产资料、缺乏致富路径等原因而暂时贫困的家庭,只要还有劳动力,开发性扶贫政策就能为其摆脱贫困提供强大助力,同时也能分享水库、公路等公共设施修建带来的红利。这些都是“有希望的一半”,而老人则与孤儿、残疾人、重症病人一起属于“没有希望的一半”。

老人由于丧失劳动能力,发展经济先天不足,通过扶持脱贫基本无望,就是脱了贫也容易返贫,需要政府和社会对其进行救助。

老人是扶贫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扶贫必须强化“银发关怀”。虽然当扶贫开发政策让整个村庄乃至整个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老人们将从中受益,但是相对于其他有劳动能力和发展经济能力的群体来说,老人的获益相对缓慢。

因此,对贫困老人的帮扶必须进行更完善的制度设计,要加快建立无保障老人的基本保障金制度、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高龄老人长期护理保障及社会化养老服务等。

经历人生风雨之后,我们期待所有老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文/图

南方日报记者赵新星

实习生李玲芳发自普宁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