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扶贫要闻
部门动态
协会新闻
定点连线
地市联播
对口帮扶
会员快讯
高层连线
省外要闻
国际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扶贫前沿->>扶贫要闻
   
“穷广东”系列调查三:“路太烂,干什么都白干!”
加入时间:2010-5-26    来源:南方日报

       ●地处盆地,高山拥簇,杨梅人这样调侃:“人在里边,不知如何出山;人在山外,不知如何进山”

  ●因交通不便,杨梅村医疗和教育保障几乎是空白,村里人被迫出走城市受教育,却因教返贫

  ●广东基础设施投资欠账太大,边远贫困村收入模式单一,贫苦成为恶性循环外来媳妇打掉孩子也要跑

  至今,杨梅村仍有很多大龄青年因交通闭塞娶不到媳妇,“小伙子长得都很好,有什么办法呢?”

  对于贫穷的肇因,村民们无不指出,“路太烂”。

  出村难,成为杨梅人最深刻的记忆。早些年,杨梅人到河源办事,需要三天时间。早上7时30分出发,走山路2小时,走出东面大山到锡场镇码头,再坐上船两毛钱摆渡,中午12时30分才能抵达河源,下午万一没办成事,只能花钱住旅馆。

  几年前,村民李木松在河源打工娶到了一个媳妇,婚后,两人返回杨梅,妻子在锡场的山上摔了一跤,“一看到去镇里都要2小时,她就怕了,后来直接将孩子打掉跑走了”。

  至今,杨梅村仍有很多大龄青年因交通闭塞娶不到媳妇,“小伙子长得都很好,有什么办法呢?”

  从村东侧10多公里出山,通往锡场镇和新丰江。2007年,在村民的争取下,镇通村公路终于被打通,结束了长期车难进、路难行的交通状况。锡场镇党委副书记胡成海说:“上学方便了些,这是条读书路。”

  西侧出山,连通新丰和珠三角,7公里全是烂山路。正是这段烂泥路的阻滞,杨梅人致富的努力一次次化为泡影。

  村民詹石源,曾在2001年种过几十亩果树。“因为这条破山路,老板不愿来收,来了还不断压价,外面卖一元,这里只卖三五毛。”因交通不便,几乎所有村民每次种养都亏本。

  不管青菜还是水果,外面收货的车都要在东面7公里的山外等。杨梅村有一台部队退役下来的烂炮车,“只有它能把货从烂泥路中运出去”。加上人工过车费、雇车费及等待的费用,村民们运货每车的成本在150元到200元之间。

  村民李祥说,大前年种青菜亏了2万元,去年又亏了7千多,灵芝亏损也有3万多。“前些年做木材生意赚的钱,都赔进去了,现在连脱贫的本钱都没了。”

  虽然位于新丰江库区深处,但杨梅人还是认为杨梅村地理位置很好。“金三角位置,在广州、韶关和惠州三市三县交界处,去珠三角只用两三个小时。”

  事实上,东源县锡场镇到河源市110公里,而到惠州龙门县和韶关新丰只有40多公里。杨梅村想发展经济,绕过锡场镇和新丰江,取道河源困难重重;但依托珠三角反是一条光明的道路。

  “这是条经济路,对杨梅脱贫致富至关重要。”村主任沈旭坤说,如果能打通这条路,加上广州到大庆高速开工建设,“杨梅村将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

  路不畅,公共服务几乎空白

  为供子女读书,很多村民迁到河源、深圳、广州等地打工,成为城市的“引车卖浆者”

  留守犹如困兽犹斗,出走则有更多无奈。

  杨梅村党支部副书记詹石养说,因为“经济路”不畅,村里几无收入来源,同时很难享受政府的公共服务。

  “改革开放已到了很高层次,但他们得到社会保障非常艰难。”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扶贫开发驻村干部肖灵指出,因为交通不便,杨梅村医疗和教育保障几乎成为空白。

  杨梅村原有一位60多岁的赤脚医生,但今年后再也未到过杨梅。“他家搬到河源,总来没有那么多钱。”村主任沈旭坤告诉记者,锡场镇医疗条件不好,距离又远,杨梅人看大病一般都会走15公里,去韶关新丰石角镇卫生院。“病情严重的话,只能等死。”

  当地教育部门也一直无力建设杨梅村校舍,直到2004年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筹款建立一所小学。但人口外流,使学校只剩下十几个学生,2006年政府取消教学点,杨梅人只能翻过十几公里的大山,到锡场镇中心小学上学。

  锡场镇只有3所小学,在中国西南山区,人们熟悉的小学生翻山越崖上学的场景,其实在广东同样能找到。

  为供子女读书,很多村民迁到河源、深圳、广州等地打工,成为城市的“引车卖浆者”。“卖青菜、做保安、载客,生活非常艰苦。”

  杨梅村贫困线下村民有66户,其中34户被迫出走。

  村民李业生有三个孩字,学习成绩优异,17岁的大儿子李建,年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三好学生的奖状糊满墙壁。李业生和妻子商量,与其穿越十几公里大山到教育资源并不好的锡场镇读书,不如直接到河源找一所名校。

  于是,李业生留在村内,种养灵芝,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在河源新江路上租了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房子,她在餐馆打零工,每月收入三百元,刚好交房租。但几个孩子每年需要1万3千元的借读学费,这让这个家庭重现赤贫。

  杨梅村,科举取士和尊儒重教传统因闭塞而保存,又因贫穷而兴盛。长期以来,教育被押以重注,成为改变寒门命运的出路和调节贫富悬殊的杠杆。既然留守不能摆脱贫穷,出走城市,押宝教育,成为杨梅人改变贫困的一个希望。

  而外地高额的借读费和收入的困顿像两只无形的大手,夹击坚硬狭窄的农门。去过几个孩子住处的村主任沈旭坤痛心地说,“只有几个平米,米袋吊在墙上,里面装着买米钱,连存折都没有,真是可怜。”

  村民天天都做脱贫梦

  锡场镇党委副书记胡成海很有感触地说,基础设施薄弱,收入模式单一,贫苦成为恶性循环

  2008年,锡场镇禾石坑村一个农民在库区成功培育灵芝,收入可观,随后灵芝被推广全镇,东源县甚至将锡场镇定为“灵芝专业镇”。

  灵芝培育,一夜间似乎成了杨梅村脱贫的灵丹妙药。“第一年种的人赚了几千元,第二年村民们一拥而上,十多户培育面积达12亩。”去年村民李业生用东风卡车运了6大车木头,光种子就花了6000元,培育了两千五百多斤灵芝。

  可刺痛杨梅人是,到了5月份木桩里种子全部发黑,一堆堆蒸好、培上种子的木头只能用来烧火。“到现在还搞不清原因,很多人说是感染了,但没有专家愿意进山指导我们。”

  培育灵芝是杨梅村民多年以来为数不多的脱贫模式,他们不肯轻易放弃。李业生说,虽然去年打了白工,还亏了近万元,但他还是让妻子从江西娘家借了两万元,今年再种五千包。

  “正常的话,再有一个月木桩就会发白,表示灵芝生长了。”他说,再等一个月,看孩子能不能继续留在学校,这是最后的机会。

  斜阳映照,他推着一车去年未长出一棵灵芝的木头,走向远处,留下长长的背影。

  杨梅村十几户村民倾其所有培育灵芝、摆脱贫困的努力,也给了南方报业驻村干部肖灵一个启示:砍伐大量木材对资源的破坏力很大,并有一年巨额亏本的教训,但在无任何指导下,村民们仍一拥而上,说明“他们脱贫的渴望”。李金朋家有6亩稻田,一年收入一千多元,而这已经是杨梅村靠田收入的大户———杨梅村辖区总面积1867公顷,但耕地总面积仅有13公顷。

  除了稻田,营收仅靠李金朋春夏养蜜蜂,一年才赚500元。大女儿李金花在广州一家手袋厂打工,“每个月会寄回500多元,维持一家的生活开支。”

  锡场镇党委副书记胡成海,参与当地扶贫开发工作很多年,对脱贫模式单一的恶果深有体会。锡场位于新丰江库区深处,全镇大部分村庄交通闭塞,很多村庄苦于没有脱贫手段。

  他举例说,杨梅村附近的一个村庄,前些年镇里好不容易帮忙引进一种柑橘,村人一窝蜂地参与,当年大部分都脱贫。“第二年,购买厂家出现了问题,水果没人收,结果又全部返贫了。”

  胡成海说,基础设施太过薄弱,出村进村都难,外界信息闭塞,导致致富路径过于依赖,脱贫很难维持长久。“种子、市场、销售等很多环节,有一个出现变故就足以将村民拉回原点,甚至血本无归。”

  他很有感触地说,不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贫困将恶性循环。而蝉鸣啾啾之时,村民李金朋会带着小女儿李小婷牵着水牛,到处放养。李小婷看到,脱贫梦又一次被击碎后,村民大多数时间都无所事事,到处晃悠。

  最后7公里,村民等得太急

  2007年经过争取,村东侧10.5公里镇通村公路被修通。但西侧7公里的经济路,村民争取了多次始终没有立项

  肖灵在村里走访两个月后,感触颇多。他说,杨梅村民对于脱贫很急切,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但他们的生活却一直没有改变,内心多少有些不平静。“甚至很功利,但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去年初,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调研人员,对东部省份的扶贫开发工作做了调查,调研人员发现,广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大,与产业发展需要非常不适应,改善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仍然是一项繁重的任务。

  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业务处处长宋宗约说,广东行政村道基本实现了硬底化,但自然村之间大部分仍是烂泥路,“这也是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耻辱”。

  2007年经过争取,村东侧10.5公里镇通村公路被修通。但西侧7公里的经济路,村民争取了多次始终没有立项。“镇村之间可以作为行政村道,但自然村道很难拿到指标。”村主任沈旭坤说,为了修路,他跑过相关部门很多次,颇感不易。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从一个细节可以窥见。

  杨梅村7公里烂山路中,有一段与新丰县的村庄重合,沈旭坤说,前些年该村曾争取到一个自然村道的指标,后来又被新丰县城内的一条路争走了。

  去年,省委、省政府全面部署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正式与韶关、惠州毗邻的河源市特困村杨梅村结对。

  驻村干部肖灵说,扶贫小组正在做的三件事,头一件就是争取政府立项村西侧的“经济路”,立项前集团采取了过渡性措施,在烂泥路上铺设沙石,暂时满足出行方便。

  除了修路,驻村干部考虑的是:如何使杨梅村致富的手段“立体化”,以走出一条既有种又有养的好门路,“比如种果树油茶,养鸡鸭鱼猪,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

  自从2009年对口帮扶后,进入杨梅的外来人明显地多了起来,杨梅村人将有望见证走到历史关口的村庄蜕变。

  《“穷广东”调查》社会反响强烈省扶贫办致谢本报,称报道真实反映广东贫困村现状

  本报《“穷广东”调查》系列报道重磅推出后,反响强烈,引发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省扶贫办高度重视报道,官方网站“广东扶贫信息网”全文转载,并对系列报道表示高度肯定,感谢《南方日报》对广东扶贫工作的关注,称报道真实反映广东的贫困村现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各大门户网站也于第一时间全文转载,腾讯、新浪、搜狐等网站在首页显要位置推荐,引发超过10万网友点击,转载不计其数。仅在腾讯网,就有1万多网友留言关注,表示对农村问题有了“全新认识”。

  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省扶贫办主任林果先:南方日报的报道真实反映了广东贫困村现状,让广东人民和全国人民切实了解真实的广东农村,让更多人意识到扶贫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就像报道里讲的,扶贫确实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要持之以恒,抓紧抓好。

  我相信,南方日报这组报道对推动广东扶贫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感谢南方日报为广东扶贫工作做出的努力。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社会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于建嵘:我非常仔细阅读了已经见报的稿件。报道犹如一面镜子,反射出真实的中国农村现实。南方日报此项调查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这样的深度报道没有停在表面,通过记者的观察,带给读者一双新的“眼睛”,重新审视中国农村问题。报道中体现出强烈人文关怀,令人敬佩。我很期待后面的报道,会持续关注。

  雷州东塘小学校长郑景豪:看了“全国最富的在广东,全国最穷的在广东”。心里很不平静。身为广东人,在别人面前我很自豪,可在自己人面前我们抬不起头。东塘不过是个缩影,折射了中国的贫富差距。文章让人了解东塘,帮助东塘脱贫致富,主题很好。

  雷州网友:东塘的落后贫穷,只是贫穷阶层的一个缩影。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那些教育落后、信息、交通闭塞的乡村依旧过着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不是瞎话。特别是女孩,最多能读到中学已经不错了!大多数都是小学毕业就到外面打工了,然后到了结婚年龄就回老家结婚。所以,多少人出来打工,又多少人回去。因为没有文化,又没有技术,做的都是最苦最累的活,没办法只能又回去。

  上海网友:佩服广东敢于说真话,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扶贫确实是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这件事做点什么。

  南方日报记者徐滔杨梅村是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新丰江库区锡场镇所辖特困村之一,全村总人口133户610人,常住人口不足百人,且大多老弱病残。其中年均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66户309人。

  杨梅村地处盆地,四周高山拥簇,杨梅人如此调侃这里的交通:“人在里边,不知如何出山;人在山外,不知如何进山”。就连河源人到杨梅村,也恍若是一次外地远行———从新丰江东南部斜跨库区,再钻进几座大山,单程五六个小时杨梅才能近在眼前。

  在杨梅,牛比人多。一处拥有几百年历史的偌大客家围拢屋,几被废弃。还有一句调侃更像是自嘲:因为路,干什么都白干,所以穷。

  ■扶贫攻坚进行时

  修好经济路。245万元2010年4月22日,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在河源市锡场镇说,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将举全集团之力,全力帮扶杨梅村三年内脱贫,创出具有“南方”特色的帮扶之路。

  针对7公里的阻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预计将投资245万元,其中争取政府立项专项资金105万元,完成该“经济路”路面硬底化工程。

  造血集体经济。3万元/年

  集体经济方面要建立造血功能,两个方案正在考虑之中。一是筹资30万—50万元入股河源市富民工业园,以股权红利保障村集体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二是在河源市区购置物业,以物业经营收入使村集体收入不低于3万元/年。

  发展家庭经济。30万—40万元

  一手抓扶贫,一手抓党建,采取“一户一策”的帮扶方针,是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扶贫开发工作最大亮点。为确保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南方集团各党支部分别对口帮扶66户贫困户,以经济或农资等帮助贫困户扩大种养业,发展家庭经济,每户帮扶金额3000—5000元,预计可达30万—40万元。

  修建公共设施。10万—15万元

  另外,南方报社为该村在校学生建立助学基金、建立农家书屋、修建村民聚会活动场地等公共设施。预计投资10万—15万元。

  ■驻村手记工业反哺农业不“出血”怎么行

  珠三角的富庶只是广东印象的惊鸿一瞥。广东,其实是一个多山和丘陵的省份,俗称“六山一水三分田”。据省扶贫办统计,全省3409个贫困户中,有半数以上的村庄是因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设施薄弱所致。

  比如说,广东行政村道基本实现了硬底化,但自然村之间大部分仍是烂泥路;比如说,全省仍有40多万低收入住房困难户,要么没有房住要么房子将要倾颓。“这是广东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耻辱。”

  南方日报记者杨梅村驻村采访期间,正逢全国两会召开。

  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表示:“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三者不可偏废。”

  当天晚上,记者与村民沈日明闲聊时,曾问及他“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什么意思”时,粗粝不堪的他说了一句令人感动的话:“每个村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都能脱贫,不要有这么多的困难。”

  沈日明说,奔波多年后,他一直想回家种植丹竹,“新丰有很多牙签场,我们不是没有头脑啊。”但没有路让他运回种苗,没有专家给予技术指导。

  杨梅村的夜很黑,沈日明坚持自己打手电将记者“护送”到住处,一路上他不断向记者阐述自己的致富想法,黑夜里他似乎看到了脱贫的光明。

  也在那天,杨梅村村主任沈旭坤说,人生机遇,两三次足矣,当兵三十年都眨眼过去,扶贫三年何其短暂。多年来,杨梅村乃至锡场镇尝试了很多脱贫方式,但因交通不畅,种养模式单一,经年之后还是回到了原点。

  南方报业扶贫小组驻村干部肖灵也说,扶贫面临很多困难,比如主要劳动力在外打工,常住100多人多老弱病残,劳动力缺乏;河道淤塞严重,需要治理但村里没有能力;该村普遍都是危房,危房改造任务繁重。

  改革开放前以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村输血,如今城乡之间贫富鸿沟日益扩大,这都已凸显成为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须破解的重大难题。

  以前输血,现在工业反哺农业,不出点血怎么行。

  “责任到人,规划到户”后,基础设施建设提上日程。今年,对每个市、县帮扶的贫困村,广东省将平均下拨30万元,并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用于帮扶贫困村稳定改变落后面貌,帮扶贫困户稳定脱贫。宋宗约说,基础设施将重点投资。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