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扶贫网--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欢迎您!本站最新动态:  《广东扶贫》杂志约稿函!    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扶贫办领导关于协会工作的批示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秘书长信箱 今天是:
 
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社会组织网:大力实施“三品一流”工程,创新社会扶贫新格局
加入时间:2018-9-26    来源:中国社会组织网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成为新时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关键词,也将社会组织推到了扶贫开发舞台更为醒目的位置上。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和完善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制度”。2014年5月12日,由国务院扶贫办等14部门联合印发的《创新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实施方案》则以更为具体的措施部署,明确将社会组织扶贫列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的七种主要形式之一。社会组织如何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并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创新扶贫方式、打造公益品牌方面施展拳脚?在这方面,扎根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和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以实施“三品一流”工程为抓手,通过“三服务(即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群众)趟出了一条新路子,不断创新社会扶贫新格局。

    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和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于2012年底着手筹备,2013年8月正式成立。其中研究院定性为公益服务类研究组织,服务中心定性为枢纽型公益扶贫服务组织。协会与研究院、服务中心成立以来,按照省明确的职能定位、工作方向、方针任务,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整体部署,在省委农办(农业厅、扶贫办)、省民政厅(省社会组织管理局)的指导监督下,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扶贫工作出实效,贫困群众得实惠”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研究工作思路、努力构建工作框架、大力开拓工作渠道,充分运用民非机制,努力发挥自身优势,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扎实开展新阶段扶贫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努力为全省扶贫开发提供全方位综合性的优质服务,为有效推进社会扶贫项目,继续开创社会扶贫工作新局面,深入推进全省扶贫“双到”做出了积极努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主动融入 在有为有位中成长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民政部门的积极推动,包括民非在内的社会组织登记准入变得越来越容易,但如何避免“赶时髦”、“做摆设”,研究院和服务中心主要把握两点:一是贴近社会实际需要应势而生。广东扶贫“双到”和“广东扶贫济困日”是我省扶贫的两大创新实践,更是扶贫开发的中心工作和重点。但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许多新问题亟待研究,许多服务新需求期待提供,研究院和服务中心正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轮扶贫“双到”收官如何走下一步,三届“扶贫济困日”举办成功后如何深化继续,均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亟待破解)谋划筹备的。应当说,是找准我省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作为,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结果,是贴近社会需要,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服务新需求的结果。二是主动融入,在有为中成长,有位中发展。我们紧扣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抓扶贫开发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扎实组织开展扶贫开发综合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开展扶贫开发的调查研究,积极参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实践,为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我省扶贫研究、扶贫服务工作、启发工作新思路发挥了积极作用,获得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从政府到社会,各方面对研究院做出了“信得过,用得上,靠得住”的积极评价;对中心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服务作用、社会服务效果均给予一致肯定,得到全省广大扶贫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贫困群众的普遍欢迎。

    7月7日,《农民日报》要闻刊登《三个“服务”铺就创新路---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参与社会扶贫工作纪实》文章,从“搭建桥梁服务企业”、“承接职能服务政府”、“关爱民生服务群众”三个角度系统总结了协会创新社会扶贫工作的成效与经验,并点评指出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成为新时期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关键词,也将社会组织推到了扶贫开发舞台更为醒目的位置上。社会组织如何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并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创新扶贫方式、打造公益品牌方面施展拳脚?在这方面,扎根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在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群众中积极探索,趟出了一条新路。其实,这其中的许多工作都是研究院和服务中心组织实施的。


    二、着眼长远 深植公益文化理念

    目前社会组织存在的人才支持跟不上和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其深层次的矛盾还是组织文化建设滞后的问题,是公益理念、文化和核心价值观培育没跟上,其外化表现就是缺乏品牌号召力、影响力。

    作为扶贫领域的社会组织,我们在确定今后一个阶段的扶贫工作目标(即继续在动员社会力量上下真功夫,促进扶贫济困资源惠及更多的贫困群众;继续在开发扶贫上下真功夫,促进扶贫开发资源助力更多贫困乡村提升发展能力;继续在扶贫宣传调研上下真功夫,进一步在营造社会氛围和政策理论支持上取得新进展;继续在组织服务能力建设上下真功夫,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上取得新突破;继续在队伍建设和创建示范组织上下真功夫,在社会组织发展实践方面做出新探索。)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并深刻认识到,必须在组织内部下大功夫着力组织文化建设,进行公益理念文化的植入。为此,我们提出“品牌就是传播力”、“品牌就是影响力”、“品牌就是生产力”的公益理念,强化“有为才有位”、“创新才能创业”、“自律才能自强”组织文化,使协会和一院一中心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公众形象。引来扶贫部门以外的一些政府部门的羡慕,感叹如果在自己的行业里也有这样的组织该多好。

    我们在民政厅征求意见中,提出当“娘家人”多给支撑,管“出嫁女”严格要求,办“回门日”走动起来的建议,也集中体现了我们对社会组织公益理念文化的思考。如,建议现阶段更要突出强化对社会组织的严格管理,围绕扶持抓发展,抓好发展促提升。一是突出抓好规范管理。防止一哄而上,做到增量与提质的统一;二是突出抓好诚信建设,建立社会组织信誉记录,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三是要突出抓好组织能力建设和品牌形象塑造,形成深入人心的组织文化,沉淀组织精神、组织文化、组织形象、组织表达,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广东产业扶贫观摩研讨会(阳江片区)

    三、精进主业 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机制

    研究院和服务中心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只是组织形态的定义,其核心价值还在于作为扶贫组织,其扶贫开发功能作用发挥如何。一院一中心成立以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主动作为,努力作为,组织的扶贫开发功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综合扶贫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研究院和服务中心均由省扶贫开发协会主办,社团机制和民非机制同频共振,统筹协调,力量集中,优势互补,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扶贫开发的综合作用,达到科学扶贫的目的。

    一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济困活动取得积极成效。

    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组织发动更加充分、活动形式更加多样、社会参与更加广泛、活动成效更加实在”的要求,坚持创新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活动,每年一个活动主题,循序渐进。至2014年6月底,据不完全统计,三机构联动,通过各地慈善机构向四届“扶贫济困日”活动动员捐献扶贫资金物资累计达到6亿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省扶贫济困活动的创新、持续和深化。

    二是实施重点项目扶贫取得初步进展。我们相继启动广东银发温暖工程、广东健康扶贫工程、广东青年创业扶贫工程和广东扶贫农产品推广工程、广东山乡亮灯扶贫工程、广东梦想知识包等六大重点项目。

    1.银发温暖工程以贫困老人为重点关怀对象,一是试点为贫困村65岁以上的低保户老人统一购买新农村养老保险,使其终身受益,二是为贫困村60岁以上的五保老人发放生活补贴每人每年1200元。此项工程,我们联合省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民政厅、扶贫办和清远市市政府于2010年10月17日在清远市连南县启动,得到中央和省领导的高度肯定,推动省委省政府一次性为我省贫困村60岁以上的老人统一购买新农保项目的全部实施。此后,我会将该项目的关注重点转向扩大五保老人生活补助的受益面上,启动实施了“银发温暖工程372计划“,即3年内在全省7个重点贫困县(市、区)建立试点村实现对2000个贫困老人的救助。

    2.健康扶贫工程在重点关怀外来工和社区低收入群众的基础上,启动健康扶贫工程走进贫困村活动,通过动员社会力量向贫困村输入医疗技术、设备(器械)、药品、建立对接机制、搭建活动平台,力争为贫困村留下“五个一”,即:留下一批用得上的医疗设备器械,留下一批必备常用的医疗药品,留下一笔急需救助的健康扶贫基金,留下一个稳定的和省市大医院对接的工作机制,留下一个开展健康扶贫公益活动的载体,以此帮助提升我省贫困地区村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村级卫生站室的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探索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的有效途径,建立扶贫济困的长效机制,达到切实巩固扶贫“双到”工作成果的目的。2013年共组织开展健康扶贫专项活动30场次,受益群众达到6000人次,3年累计100场次,受益人数达到1亿人次;筹集健康扶贫资金物资500万元,累计筹集6000万元;发展健康扶贫定点医疗单位6家,累计达28家;建成村级卫生示范站5家,累计8家;减免医药费1000万元,累计减免8000万元;广州军区总医院、省人民医院率先行动,为项目的深入推进和广泛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创业扶贫工程以论坛为指导、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以青年为主体,通过搭建创业平台、组织创业培训、开展创业活动、扶持创业资金等多种形式,助力贫困青年投身创业、成功创业,在创业的伟大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奔康。工程按照“由内而外、先急后缓、稳步推进”的原则组织实施,逐步实现“广东十百千”和“全国百千万”的创业扶贫目标,即面向全省10个重点地市,建立100个创业扶贫工作站,扶持1000人成功创业(简称“十市百站千人计划”);同时,将项目实施经验推广到全国,面向全国100个城市,创办1000个创业扶贫工作站,扶持10000人成功创业(简称“百城千站万人计划”)。

    工程面向社会各界筹措专项基金,主要用于援建创业扶贫工作站(扶贫驿站)及其他扶贫性创业机构,扶持全省创业扶贫项目,扶持承担定点帮扶任务的驻村扶贫干部、担负“三支一扶”任务的大学生村官、新一届农村各地致富奔康带头人(村干部)的创业扶贫计划实施,扶持立志创业的大学生、城乡其他贫困青年、残疾人士的自主创业项目,扶持开展创业扶贫主题活动。至2013年12月底,工程共举办农村青年创业者培训班60期次,1000个创业者获得指导支持,100000创业者受益。

    4.扶贫产品推广工程立足巩固扶贫“双到“成果,帮助开拓扶贫产品市场。新成立的扶贫开发服务中心,专责扶贫产品的市场开拓和主销渠道建设工作,推动扶贫农产品生产基地与销售市场的直接对接。工程计划开通的十大主销渠道均已试点成功,显示出巨大潜力,获得扶贫企业的热烈响应和积极配合。这些渠道主要包括:在珠三角发达地市举办扶贫产品集中展销活动;在深圳、东莞等地市筹办扶贫产品交易市场,位于深圳南山区的首个“广东扶贫产品交易市场”已获国土规划部门批准建设;试办机关生活物资供应基地,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机关饭堂和机关服务中心优先选用扶贫产品;商请大型商场、连锁超市设立扶贫产品专柜,推介特色扶贫产品。动员协会成员创办扶贫产品超市和专卖店,方便爱心人士集中选购;建立扶贫产品直供站,实现一站式集中配送;建立爱心单位团购通道,实现产销一体化;开通扶贫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网上选购服务;借力农超对接、农邮对接、农餐对接、农校对接,争取出口支持,全方位开拓扶贫农产品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到2013年底,研究院和服务中心共指导培育扶贫农产品300多种,认定扶贫农产品30多个,举办展销推介会60多场次,开办扶贫农产品专卖店(专柜)100个,惠农销售收入达10多亿元。

    5. “广东山乡亮灯扶贫工程”以我省新一轮贫困村为重点关注对象,以“新能源照亮贫困村”为活动主题,遵循“光亮山村•情暖乡亲”的公益扶贫理念,通过“生产企业让利一点、社会发动捐赠一点、受益单位承担一点”的办法筹集解决项目建设资金,辅助贫困村保障电力供应,升级贫困村公共设施建设水平。通过工程实施,将我省技术成熟、质量可靠、服务领先的优质太阳能照明系列等高新科技产品推广到贫困山村,帮助贫困村实现“村村通路灯、有路必有灯;户户都亮灯,有家必有光”的目标,改变以往农村一到夜晚就漆黑一片的旧状,让广大山村百姓享受到发展成果,让绿色能源产品惠及贫困乡村,照亮村民幸福生活,点亮山村希望之光。该工程于2014年选点广东省委办公厅帮扶点新丰县秀田村(交流电改造为太阳能路灯)和省政府办公厅帮扶点乐昌市前溪村、罗村进行试点启动,获得干部群众和驻村工作队一致好评。2014年5月,经省扶贫开发办公室批准,面向全省农村特别是贫困村全面实施。

    6. “广东梦想知识包”公益扶贫项目,我们联系广东省报刊发行局联合开展。项目以贫困村的中小学生和学校为重点关注对象,以“知识启迪梦想,爱心孕育希望”为活动主题,商请宣传、文化、教育、农业等相关部门共同倡导发起,依托广东邮政系统网点广泛发动爱心企业认捐学校爱心图书室,社会爱心人士认捐学生“梦想知识包”,以此丰富贫困乡村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改善贫困乡村的办学条件和文化环境。今年,计划向100所中小学1万名学生寄送“梦想知识包”。同时,结合“10.17全国扶贫日”启动,为广东新一轮扶贫开发2571个贫困村村委会订阅涉农性报刊(如《农民日报》、《农村工作通讯》),传递三农政策动态和市场信息,打通信息梗阻,“授人以渔”;进一步深化“文化扶贫送报下乡”公益活动。

    三是推动产业开发扶贫取得实质突破。协会着力完善贫困地区企业帮扶、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贫困村建产业、帮贫困户创家业,进一步促进了扶贫产业的壮大发展和扶贫企业效益的综合提升,进一步增强了产业扶贫项目的辐射带动能力和惠及贫困农户稳定增收的直接效益。①培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与龙头企业对接。到2013年底,协会按照省扶贫龙头企业标准培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累计达60家,其中20家分别被认定为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5家被认定为省农业龙头企业,1家被认定为省林业龙头企业,其他均被各地市认定为扶贫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我会组织实施的“100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培育工程”也因此获得财政“三农”资金重点支持项目。不完全统计,60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引导社会投入近20亿元,带动农户种植面积达到189390亩,养殖四大家鱼2300亩、山羊18000头、生猪31.2万头、肉鸽168万只、肉鸡200万只;年销售收入23.35亿元,带动农户39万多户,其中贫困农户7万多户,人均增收3745元。②培育产业扶贫综合示范园区与整村推进对接。协会培育并正式确认的首个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河源市和平县热龙温泉度假村,2013年正式跻身为“全国百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行列,成为我省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示范点。③组建产业扶贫联盟与产业链、专业链对接。依托产业扶贫专家组、产业扶贫委员会等专业技术力量,组织扶贫企业间及上下游产业的观摩研讨、交流协作和访问考察,打通产业链,做优做强扶贫产业。全省共组织产业专家、学者100名,按行业类别设立5个产业扶贫专家组为企业参与扶贫开发提供指导服务。④动态监测管理扶贫农业龙头企业与兑现扶贫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奖励政策对接。协会坚持对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引导做强做大做优,确保其真正发挥示范作用;及时跟进扶贫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及其他减免税政策的落实,确保政府扶持政策能够帮助企业发展。2013年下半年办结了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项目,涉及14个市65家企业,贷款总额89993万元,利息额6631.97万元,带动贫困农户总数达119623户,有效证书121个。同时,根据新一轮扶贫开发部署,启动了2013年乃至今后一段时间产业扶贫开发新的实施方案,向省政府提出了进一步扶持发展扶贫龙头企业的建议。

    四是指导智力扶贫取得创新发展。按照“面向市场,服务山区,培养技能人才,实施智力扶贫”的办学宗旨,依托协会副理事长单位、清远高级技工学校实施智力扶贫工程,通过“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引厂入校、共同研发”等模式,面向我省50个山区市县招生累计76320名,其中贫困家庭学生20000多名,重点资助智力扶贫生3453人,学成就业率达到100%,还实现贫困学子学成出国就业的新突破。

    五是举办扶贫主题活动产生广泛的社会反响。协会先后在广州、深圳、佛山、河源、清远、揭阳、韶关、阳江等地举办、协办各类扶贫主题活动30多场次,累计参与人数超过200000人次。先后主办广东青年创业扶贫与发展论坛、扶贫“双到”地县探索与实践研讨会、广东产业扶贫观摩研讨会(第三期)、广东银发温暖工程启动仪式、广东健康扶贫卡首发式、广东健康扶贫工程走进贫困村启动仪式、广东扶贫志愿者走进社区、广东志愿微扶贫十站万人签名活动、广东扶贫农产品对接会等重大扶贫主题活动,协办广东扶贫“双到”摄影展、中央媒体宣传广东扶贫周活动,受邀参加民政部、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等,活动规模大,反响好,得到社会各方面的一致肯定。农业厅《农业信息》、民政厅《扶贫济困简讯》共计6次向省委省政府专报协会举办的扶贫主题活动,每次活动从中央到省市及港澳主流媒体均有重点报道。


广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揭牌仪式

    六是宣传扶贫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坚持把扶贫宣传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努力为扶贫开发的深入推进和扶贫济困活动广泛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广东扶贫网已发展成为省内外扶贫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了解广东扶贫进展情况的一扇重要窗口,并逐渐向扶贫数据库方向发展。据CNZZ数据专家统计,广东扶贫网日均PV浏览量为200,80.8%为省内各地市,浏览次数为12911;北京等重要城市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有相当的访问量。网站开通三年来,采编新闻超过5000条;定期向国家级、省级主流媒体报送扶贫“双到”亮点信息500篇次,实际刊发超过300篇次。其中,国家级媒体报道50篇次,省级主流媒体报道超过100篇次,港澳媒体报道20篇次。同时,国家级、省级政府官方网转载协会报送新闻100篇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转载5篇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网转载12篇次,国务院扶贫办网转载10篇次,省人民政府网转载20篇次,省农业厅信息网转载超过30篇次)。2010年配合首个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启动,营造全民志愿扶贫良好氛围,协会组稿广东志愿扶贫专题在《南方日报》整版刊发。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协会策划组稿广东扶贫专版《扶贫“双到”:点亮幸福广东之光》在《农民日报》刊发,送达中央领导、省部级领导和出席全国“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手中,引起全国“两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2012年,我会协助扶贫办牵头组织中央媒体集中采访广东扶贫“双到”活动产生了积极反响,累计刊发扶贫深度报道近400篇次50万字,结集汇编《记者眼中的广东扶贫》(大16开)600页。2014年5月,为贯彻汪洋同志注意总结广东扶贫“双到”经验,为全国精准扶贫部署提供借鉴,我们根据国务院扶贫办指示,组织了以农民日报社社长为领队的采访组,对广东扶贫“双到”进行深度提炼总结,形成了6月25日农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专题报道《精准扶贫的广东先行探索》,共计8000多字,产生了积极反响,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领导的肯定。

     同时,我们还编辑了《扶贫百题问答》和《爱心杂志》电子版图书发布广东扶贫网,为普及扶贫开发知识、宣传扶贫开发政策、传播扶贫开发信息发挥积极作用。协助成员单位广州嘉禾影视公司在贵州拍摄的全国首部扶贫公益电影《情系卡斯特》已在人民大会堂和联合国总部公演,较好的展现了新阶段我国我省扶贫开发的生动实践和扶贫人的精神风貌。
七是社会扶贫平台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根据全省社会扶贫工作的实际需要,出于服务全省扶贫工作大局考虑,我们确立了以“广东扶贫”为主线,实施“十个一”的社会扶贫平台建设,即:建设一个扶贫网站《广东扶贫网》,开通一条扶贫热线,编发一份扶贫简报《广东扶贫动态》,编辑一本扶贫专刊《广东扶贫》,出版一本扶贫图书《广东扶贫文集》,编纂一套扶贫年鉴《广东扶贫开发年鉴》,制作一集扶贫电视专题片《走向共同富裕---广东扶贫30年》(暂定名),拍摄一部扶贫电影《爱在扶贫路》,创作一组扶贫主题歌曲《广东扶贫之歌》,如果条件许可,我们还希望和电视台合作开辟一个扶贫公益频道,同时,配套一册扶贫大事记《广东扶贫大事记》,以此构建组织工作平台,把政府和社会、国内和国外、东部和西部、生产和流通等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致力于扶贫事业。同时,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全方位多角度集中反映广东扶贫开发深入推进的新战略、深化改革的新思路、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各项工作的新举措及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目前,《广东扶贫网》和广东扶贫热线(37288888)已经开通并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广东扶贫简报按期编发,《广东扶贫文集第一卷《新时期扶贫开发百题问答》电子版已上传广东扶贫网,扶贫主题歌曲也已创作完成等待完善和后期制作,《广东扶贫》杂志也即将创刊,余下《年鉴》和大事记工作将征得主管部门同意,在体例、内容规划、材料组织等方面作出安排后实施。扶贫电影、扶贫电视专题片和扶贫公益频道,因工程浩大,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协会将积极争取省委宣传部、省广电局、省扶贫办支持配合,择机行动。

    八是及时准确完成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委托购买服务项目工作。协会和研究院、服务中心均取得广东省省本级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和购买服务资质认定;并率先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项目一批,均能按期按要求完成任务,得到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一致肯定。一是承接事务性管理服务事项6个,分别是扶贫农业龙头企业日常监测服务、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受理初审服务、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档案管理服务,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项目、产业化扶贫培训、小额信贷日常事务处理等。二是接受委托服务项目一批。如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统一部署,受省扶贫办和清远市政府委托,承担《国家东部地区扶贫改革试验区(清远)规划编制》;国家示范推广新型肥料及增效施肥技术促进贫困地区农民科技素质提高项目(国务院扶贫办统一部署)在我省的推广工作;承担省政府决定编纂、小丹省长担任总顾问的《广东农业全书》(1992-2012)之《扶贫开发专章》(详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编纂出版《广东农业全书》的通知(粤办函〔2013〕7号),提纲编制走在省直30多个部委厅局前列,受到办公厅和全书编委会的表扬,并安排在全书编撰经验交流会上第一个发言介绍经验;筹办广东扶贫成就展(新一轮扶贫开发)项目在上一届“广东扶贫”双到“摄影展(清远)基础上积极进展,布展规划和图片选送正在按预期进行。三是承办重大活动、论坛讲座、会议培训等18次,如广东扶贫形势与任务报告会、广东青年创业扶贫与发展论坛、全省扶贫管理干部培训班、中央媒体广东扶贫宣传周等。四是办理省委省政府及其他政府部门交办事项,包括政策(立法)调研、文案草拟、决策(立法)论证、监督评估、绩效评价、材料整理等22件次。如我省贯彻贾庆林主席讲话精神意见、省委十届八次会议提出落实社会捐赠所得税优惠政策调研、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立法调研、广东扶贫济困省级统筹物资管理办法研究等。五是协助完成考察接待工作。


广东产业扶贫示范综合示范园区授牌仪式(河源市)

    2. 扶贫调研作用有效发挥

    依托扶贫开发研究院,积极开展扶贫开发理论与实践、发展战略与政策措施的综合性研究、咨询服务;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和专题调研服务;扶贫产业规划、培育、指导,和扶贫企业考核验收、动态监测、日常管理服务;扶贫项目的设计开发、评估监测和扶贫成果转化应用服务;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有效发挥了研究院扶贫专题的调研作用。

    一是携手清远市政府、连南县政府,促成举办了广东扶贫“双到”实践的理论研讨会,请国家和省的著名专家实地调研,深化扶贫“双到”的理论认识;二是积极参与新阶段扶贫开发方面的重大课题研究与探讨,如新阶段扶贫开发形势与任务研究(配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的十大课题研究之一,荣获优秀成果奖)、广东“双到”扶贫模式的理论研究、企业参与扶贫开发的政策研究、《广东扶贫“双到”理论与实践研究》、《广东扶贫信息统计监测和成果运用》、《加快推进广东农村金融扶贫专题研究》、国家东部扶贫开发试验区(清远)规划编制等系统内课题;还有其他有关部门计划委托的课题,如加快推进广东农村金融扶贫工作的对策研究、构建广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研究、广东扶贫开发事业“公信力”建设研究等处在前期调研和构思阶段。三是参与扶贫调研,如省委十届八次会议部分省委委员提出的“继续贯彻落实好企业和个人捐赠行为相关所得税优惠政策”调研,我省统筹扶贫资金物资的管理办法,《广东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等。四是及时总结扶贫“双到”典型经验,推动指导面上工作,如专题调研省府办公厅帮扶措施和长效脱贫机制建设,总结提炼的三大成果(高科技催生新农业、新能源照亮新农村、新理念培育新农民)和六大扶贫模式(产业支撑式、基础建设式、入股分红式、培训就业式、社会保障式、社会参与式)得到省委省政府认可,并通过省扶贫办向全省推介。五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粤发[2012]2号)和《广东省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到户 责任到人”及重点县(市)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粤办发[2013]14号)组织产业扶贫观摩研讨。六是积极搭建我省扶贫研究平台。根据全省扶贫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出于服务全省扶贫工作大局考虑,我们确立了以“广东扶贫研究”为主线,实施“五个一”的扶贫研究平台建设,即:呈报一份《广东扶贫参考》(暂定名,参阅件),编发一份广东扶贫研究简报,结集一本扶贫研究文集(年度汇编),通过广东扶贫官网开设一个“扶贫研究”频道,设立一个扶贫研究成果奖,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型的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扶贫研究网络体系。目前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其中《广东扶贫“双到”10大模式研究》和《记者眼中的广东扶贫》两书已出版发行。考虑到研究院当时尚未完成注册登记,即已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和省扶贫开发协会名义联合编辑出版,实际工作由研究院筹备组实际完成。


广东产业扶贫研讨会暨首批产业扶贫示范基地授牌仪式(揭阳片区)

    3.扶贫服务作用全面展开

    依托服务中心,坚持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在服务贫困群众、扶贫企业(包括协会成员)和政府中心工作方面取得实效,在抓落实、办实事方面取得一批成果。

    一是服务贫困群众见实效。健康扶贫工程全年减免诊疗费、医药费等达5000万元,受惠人数达500万人次。走进贫困村帮助建设村级卫生示范站和组织省市人民医院送医送药送健康知识和义诊义检活动得到政府和群众的双满意。产业扶贫辅导培育50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带动农户种植面积达到189390亩,养殖四大家鱼2300亩、山羊18000头、生猪31.2万头、肉鸽168万只、肉鸡200万只;年销售收入15.53亿元,带动农户121717户,其中贫困农户28435户,年均增收2035元。

    二是服务扶贫企业见实效。中心借力“广东100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园区)培育工程”,以新一轮省定重点贫困村关注对象,以村为单位或数村连片的方式进行产业培育和扶贫企业扶持。按照 “五个一”的要求,即引进1个扶贫企业、培育1个产业基地、协建1个专业合作社、搭建1个政策信息平台、开辟1个产品购销渠道,以此促驻村干部干事业,帮贫困村建产业,助贫困户建家业,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圆满完成扶贫“双到”任务。综合已经建成的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园区)看,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孵化了一批扶贫企业。至目前,协会在粤东西北地区培育了56家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经过辅导培育的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参与扶贫开发的信心显著提高。其中,已有25家被确认为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8家被确认为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1家被确认为省林业龙头企业,2家入选广东2011年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家成为全国10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二是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协会重点辅导培育的广东璠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揭阳)、惠东县甘香农贸有限公司、河源东源板栗发展有限公司、清远连州东陂食品有限公司、韶关翁源县翁江淀粉厂、梅州蕉岭县天然蜂业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在全省初步建设形成了以油茶、甘薯、甜金针、金银花、有机米、有机蔬菜、鹰嘴蜜桃、肉兔养殖、蜂蜜养殖、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十大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建设了万亩油茶、万亩甘薯、万亩蜜桃、万亩甜金针、万亩有机蔬菜等五大万亩产业基地。万亩甘薯基地承办单位惠东县甘香农贸有限公司先后在惠东县安墩镇水美、热汤和宝安等村建立了1350亩甘薯生产基地,并示范带动周边地区2332户农户(其中贫困农户450户)发展甘薯种植18655亩,2011年平均每亩纯利润2400元。三是带动了连片开发。位于揭东县的万亩油茶基地有效带动了揭阳油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推动揭阳油茶产业带项目为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2.1亿元,新种油茶9万亩。广东金穗集团计划投资10亿元在和平县打造占地5000亩的生态旅游扶贫园区,与园区所在的省级贫困村南湖村签定了“村企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合作意向书”,与政府、村委共建卫生医疗站、农业生态基地,设立南湖村技术扶贫基金等,为当地村民走上自主创业之路提供良好硬件,促进了由当地村民、企业、社会互促互动和谐相处的新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的初步形成。培育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园区)对贫困村生产条件和发展环境改善是显而易见的。下一步,协会将紧扣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紧抓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不断实践,大胆创新,主动作为,持续作为,通过3—5年的努力,依托万亩基地打造一批特色之乡,培育一批优势产业,造就一批王牌企业。中心服务企业的主要做法:①创新设立扶贫企业接待日(固定为每周三),集中接接待扶贫企业,并有针对性的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共同为企业把脉问诊排忧解难,受到扶贫企业赞赏。②推动项目建设,包括培育认定扶贫项目60个、协助申报重大项目30个、指导投资扶贫项目20个、辅导做强企业项目10个等。③帮助拓展产品市场,包括培育、认定扶贫产品,组织参加展销会、博览会,开辟10大渠道主销扶贫产品等。④提供政策信息,包括邀请政府部门举办政策宣讲10场次;向涉农企业介绍扶贫政策、产业政策等。⑤5个产业扶贫专家组提供技术指导100人次,服务单位200多家等。⑥组织交流学习10场次,包括政企交流和业内观摩学习等。⑦打击假冒扶贫行为,为企业扶贫优化环境,维护会员正当权益,联合公安和扶贫部门处理案件2起。⑧打造品牌形象,包括组织媒体宣传报道、统一企业形象展示等,近50家企业受惠。⑨支持业务活动,包括为会员单位业务拓展提供函件支持,支持会员单位组织业务活动,发布会员单位业务信息等达30件次。⑩帮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如指导企业三品一标认证和名牌产品创建,引导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和管理体系建设等,100家企业受益。

    三是服务中心工作见实效。①帮助“双到”扶贫工作队畅通信息渠道,引进扶贫企业,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对接,先后为50家驻村扶贫工作队提供了急需服务。②配合省扶贫办、有关驻村工作队开展慰问驻村扶贫干部及家属和扶贫送温暖活动。如2013年春节为驻村干部提供了3.5万慰问金,牵线中建五局广东公司到省农业厅帮扶村紫金县罗洞村慰问,送去一批学校用品和困难群众急需的生产生活物资。③指导地县社会扶贫工作。如帮助筹备顺德区扶贫开发协会,并提供成立后的工作指导服务等。


广东扶贫网启动仪式暨《广东扶贫》办刊思路报告会出席领导与代表留影2

    四、着力“三品一流”,扎实推进品牌建设

    一院一中心借力中央和省加强社会建设扶持社会组织发展的东风,按照“建好班子带好队伍,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创建示范组织为抓手,大力实施“三品一流”工程,即通过打造品牌组织,打造品牌项目,打造品牌队伍,实现创一流服务,建一流团队,办一流组织的目标,着力提升组织能力,强化品牌形象塑造,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组织活力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一是打造品牌组织。进一步强化公益办会的指导思想和非营利宗旨,扎实推进社会扶贫项目,创新开展增先创优活动。协会及协会举办的扶贫开发研究院、服务中心全部获准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的资质评审,三机构均被省财政厅、民政厅确定为财政资金扶持单位;2013年被农业厅确定为全省模范组织推荐单位,2014年被评为“广东扶贫济困优秀团队”。同时,在农业厅主管的20多家社团中率先报批建立党支部,积极探索党组织如何发挥在社会组织领域的先锋模范作用;根据工作安排,创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省社会组织管理局刘平波局长亲自到会指导。 

    二是打造品牌项目。协会和一院一中心全力实施广东银发温暖工程、广东健康扶贫工程、广大青年创业扶贫工程和广东扶贫产品推广工程、广东山乡亮灯扶贫工程、广东梦想知识包等六大重点项目。其中“广东健康扶贫走进贫困村”项目、“广东山乡亮灯扶贫工程”,被评为“广东省扶贫济困优秀项目”;“广东银发温暖工程”被省公益福利彩票基金列为重点支持项目;“广东产业扶贫100家示范基地培育工程”列为财政三农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

    三是打造品牌队伍。①严把用人关。协会和一院一中心共有专职工作人员22人,中共党员6人。协会专职工作人员一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坚持从严选择;入职后实行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严把公益考核关;对工作因违背公益原则的劣迹人员,即使业务能力再强,也绝不姑息迁就,一律开除。正是严格的公益管理,保证了队伍工作能力逐步提升,队伍形象也逐渐得到认可,赢得了机关的信任,在工作给予方便,在业务上给予支持;协会副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钟韶彬同志也因此获得广东省扶贫先进工作者(省委、省政府评选表彰)和全省首批“五星志愿者”荣誉(省精神文明委员会、团省委组织评选,全省扶贫系统唯一代表)。②培育职业化专业化队伍。从严要求,强化培训,着力推动扶贫组织专业化、扶贫工作职业化、扶贫行动规范化、扶贫渠道多样化、扶贫信息网络化建设,扶贫组织的专业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的平台搭建更具号召力和凝聚力,成为地县扶贫协会学习、借鉴的示范点,其他省区扶贫协会来粤考察、观摩对象。协会和一院一中心角色经常出现在政府工作部署的有关文件中。③建规范。以国家社团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管理条例规定为指导,以民政厅(社管局)指导意见为基本依据,在《章程》原则框架下,建立健全了议事决策和操作实施规则,保障平稳、持续、健康发展,为创品牌办有影响力的组织夯实制度基础,达到内建规范外塑形象的目的。主要内容包括以行政人事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会员管理细则、内设机构职责考评细则、驻外机构管理规定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工作制度;以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理事长办公会议和主席团会议、顾问委员会会议工作机制、重大事项议事规则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会议制度;以秘书处办公会议和周会、工作计划和总结评审会,及秘书处专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与标准为主要内容的秘书处工作规则。在全省率先试行领导成员出席公益活动报告制度、举办公益活动申报许可制度和廉洁办会制度。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了一套民主决策、运作规范的制度保障体系。


广东扶贫志愿团

 


欢迎访问广东扶贫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站点地图 | 招聘启事 | 版权申明 |
流量统计:

版权所有: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  Copyright © 2009 www.gdfupin.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号:粤ICP备10213720号
主管:中共广东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主办:广东省扶贫开发协会、广东省南方扶贫开发研究院、广东省国粤扶贫开发服务中心            内容支持:《广东扶贫》全媒体中心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大院2号办公大楼12楼                              邮编:510500
电话:020-37286668    传真:020-37286688    捐赠热线:020-37288888   邮箱:gdfupinxc@126.com